珠三角西部风水及发展

珠三角西部经济发展与风水的关系


很多人问到珠三角西部的风水好不好,特别大湾区这个概念提出之后。我李丰毅是江门人,混迹于珠三角,之前也谈过相关的问题。要谈珠三角西部的经济发展,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点线面


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经历点、线、面的发展过程。过去自然条件下聚集而成的居民聚居“点”,在点与点之间因为交通道路连“线”,线与线相交形象新的点,道路的交织成为网,网的填充就成为面。


以前的“点”,例如广州、佛山、江门等老城区,后来的点有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等等。这些点是有大有小的,大小就和本身的风水有关。新的“点”就是路网相交形成的交通节点。


关于珠三角的风水,我李丰毅在之前的答题中说过,珠三角天然的中心就是广州,广州就是一个超级大点。为什么广州是天然的中心呢?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看图1984年的广州:

https://pic2.zhimg.com/80/v2-3c6af94d33bd5eec8218f6dd0c2eb296_hd.jpg

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广州的沙面。


有点之后就要连线了。由最大的点向其他点辐射。广州就是珠三角内资及人才的中心,越靠近广州经济发展的机会越多。


这是一张1984年的珠三角西部的卫星图:


https://pic1.zhimg.com/80/v2-4467dd812bc9c2b73cf681e4c29ce56f_hd.jpg

有些位置我们标注一下:

https://pic1.zhimg.com/80/v2-22749bfad8d142a7f5d151c7f2cb0e10_hd.jpg


上面最重要的两根标注就是325国道105国道。最初的发展都是由这两线发展起来。


二、发展大动脉105国道


经济发展有时候就是下围棋一样,有了一个点之后,就可以围绕这个点来做文章,点与点也可以互相连线。但如果连一个点都没有,那发展起来就困难得多了。可以说由一到十是比由零到一容易。


105国道串起来的县城、镇街都能够顺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七运利东边有水的地方)先发起来。然后就向两边扩散,这些地方至今也是珠三角西部经济最为活跃的经济走廊。


往回看1984年的卫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105国道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界线。

https://pic3.zhimg.com/80/v2-4b664e35f3ea1f05b103e1232e368680_hd.jpg


在改革开放以前,在105国道的东西两边都农地、鱼塘之类,为什么会颜色不同呢?答案就在人口的密度。

国道以西是以西是已经有形成很久的土地,人口聚居较多,农田、鱼塘分割更细;国道以东是新形成的土地,人口稀少,人均的农田、鱼塘的面积更大;


人多,发展的机会就大。105国道以西的地区除非被大河阻隔,凭着人口及交通优势,发展起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国道以东的区域是新冲积而成的土地,本来人是稀少的,加上河流的阻隔,村落孤立,发展也就慢一点了。


在珠三角,你能听到很多土名带“沙”字,例如“新沙”、“三沙”、“九子沙”、“万顷沙”、“阜沙”,带“沥”字的也不少,基本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一个地方叫“横沥”,本质上都是说一个情况就是这些土地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当然这些地方的人口也不会多。


这是2004年的卫星地图:

https://pic2.zhimg.com/80/v2-7f81a07609976cecba06f14ebdcb4a56_hd.jpg

可以看到105国道东边的在2004年之前(七运)发展得十分有限。


105国道的作用是极大的加强了广州对沿线城镇的影响。在电商还没有起步的年代,沿线的人购物消费言必称广州——“去广州买XX


中山小榄,105国道364省道有个交点,国道向南,省道向西。S364线向西,到古镇、跨过西江,到了外海进入江门境内,经会城然后到开平的水口。


古镇的经济也是非常不错的,是中国灯饰之都,但一江之隔的外海却发展迟缓。


有几个原因:

1 西江的阻隔。风水之中有个概念叫阳气“界水即止”,西江就是这个“水”,并且这是西江的干流,相对于其他支流,她的阻断性更强。即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江上面就修建了外海大桥,但是过去的收费站的存在极大的降低了外海大桥的沟通桥梁的作用。

2 行政区域的隔阂,降低了人员交流。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两个地方两直达互通的公交都没有,谈何沟通发展。

3 364省道作为支路带动的作用有限。过去交通不好,364省道向西的过程也是折曲缓慢的。

4 2004年之后的八运利东北山西南水,反之则破财。


古镇的经济发展之后辐射的更多是南边的横栏。


三、江会双城 路远心自偏


江门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市直三区(蓬江、江海、新会)都是没有国道经过的。提及江门市就不能不提及“江门”及“会城”双城。江门的对外交通怪,会城的对外交通更怪。


关于江门设立,之前说过,主要是因为水路交通、港口优势。但因为各种原因,最优秀的港口位置不复存在之后,江门就只剩下内河客运优势。内河的客运在80年代被停止之后,江门的对外交通就是相当落后。江门与发达地区相隔了一条西江。七运期间,跨越西江的有两条路线,一个是325国道的九江大桥(就是被运砂船撞断的那座桥),另一个就是外海大桥。


与发达的地区连接的交通决定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在七运期间,连接上国道的速度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们可以发现,105国道325国道上的镇级经济体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在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年代,人群的商业活动范围半径是非常小的,一般就是56公里,如果在活动半径之中就可以从一个商圈到另一个商圈,这两个商圈自然就能很好的连接起来,有链接,有交流,有发展。


从江门市区出发,有两个选择可以链接国道,一个是连通江门和鹤山,将江门和325国道连上,这个就是后来的江沙路。一个是走外海大桥,连通古镇,小榄,然后和105国道连上。


这两个选择之中,最优的选择其实是后者。当然你可以说我李丰毅是在说马后炮,但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从江门到沙坪中间相隔的棠下、雅瑶是两个镇并不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其实是一路荒芜的。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修江沙路,而是花大力气修的外海大桥却没有好的道路配套,真实让人无语。从外海大桥修路直通会城的效果一定会更加好,基本上在这个连线上面都是江海区、新会区上已有的村落,发展其实会一蹴而就。



路偏心自远


会城的对外交通状态之差更是令人叹息。整个新会(以前的新会市)的对外交通只有两个选择,向东走江门到鹤山、中山,或者向西走到水口上325国道,向东走就必须经过江门市区。


显然要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最快的捷径就是连通古镇、小榄。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364省道


会城到古镇的直线距离其实是非常短的,但是过去的路程却十分遥远。要走江会路经过江门市区再走外海,然后才能到古镇。路程远,途中要经过江会路收费站,外海大桥收费站,要薅羊毛两次。当然这个恶心的收费站,在364省道还有一个,就是会城西行方向的莲塘收费站。


公路收费站是一个很恶心的事情,路费并不贵,但公路收费站就像一座城门,堵住了内外的交流,产生巨大的疏离感。不收费的收费站必须尽快拆除。


江会融合是一个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本质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通。当交通发达了,两地人民交流没有障碍,两个城市连通在一起就是时间的问题。然而,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人却充耳不闻。


发展内源性的经济当然是好,但在这个经济的洪流之中,如何吸引外资、人才才是根本。将精力浪费在南部自嗨,而不是建设江会路沿线。会城连通东面江海区的路,现在才有两条。


路的距离远了,心的距离也不会近。


四、会城发展


会城的风水好不好?肯定是好的,如果不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千年城市。问题在于这个好是怎样的好呢?还有现在遇到的问题。

翻开旧地图

https://pic2.zhimg.com/80/v2-9f5ec7ba0fd999977ef842265a46c8ba_hd.jpg

会城是圭峰山的赐予,一千年前也是西江和潭江河的交汇处。


老新会说到会城的风水总会提到会城河,今天就由此展开说。


水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江门风水好坏的时候说过一下,过去会城的建立本质上是潭江河和西江的交汇形成的。千年前,江门还没有形成,江海区除了少数白水带附近的山之外都是一片汪洋,会城附近就是出海口,水陆之便就形成了会城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古会城的发展离不开码头经济,在封建社会,内河航运是最重要的交通手段。


随着泥沙逐渐淤积,土地逐渐形成,原本在会城附近的港口的位置逐渐东移,会城的交通优势逐步减弱,在一个交通还是以小艇为主的年代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


明成化年间(约1465年),由知县陶鲁主持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涌——会城河以缓解交通。记载中会城河长1856丈(约6186米),宽5丈(约16.7米)。会城河的出现是极大地延续了会城作为新会乃至四邑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其出色的作用,很多风水佬称之为“玉带环腰”。


但会城河整体欠管理,河道逐年被两岸铺户侵占,河面变窄、河道淤积变浅,区域交通地位逐步被江门取代,到改革开放初基本丧失交通能力,仅可通行小船。随着经济及人口的增长,会城河的污染日益严重,河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生活及市容市貌,1995年新会市建设冈州大道,覆盖了从江会路至浐湾路之间的城区河段,使城区河段作为暗河排污。目前会城河在南安路、工业大道段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很多人对会城河的覆盖深感可惜,而事实上,对于新会的发展来说冈州大道是远远高于会城河的。会城河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狭窄。16米左右的宽度,对于一个几百年前的小城来说是足够宽的,对于现代一个五六线的县城来说都嫌窄。根本就不能藏风聚气。


江海区外海街道有条宽20多米的路,叫“中华大道”,很多外地来的朋友都说这条路对不起“中华大道”四个字。要知道,这条中华大道原本叫中华路,是在民国期间“国叔”陈少白先生主持下修建的,当时的20多米,绝对是够宽的,但在现在来说就是很窄。不是路窄了,是车多了,是社会对路的要求高了。


同理一个会城河的历史使命结束了,让位于冈州大道是没有问题的。新会人在缅怀会城河风光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会城是一个沿江城市,潭江就在旁边,但新会人在什么时候会想起潭江的风光呢?我想是应该堵车在黄克竞大桥时候。

在新会要欣赏潭江风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会并没有一条滨河(江)大道/公园。欠规划的不仅仅是会城河,而是整个会城。会城的风水问题不在于会城河,而是在于定位和交通。定位和交通本质是如何参与分工协作的问题。


当初,知县陶鲁主持开凿会城河本质上是害怕会城原有的码头地位被都会、江咀、江门等地方取代,是对外部交通的渴求,是要参与到以广州为主的珠三角经济体系之中。新会读书风气昌盛,也是占了交通的优势。只有对外的交通顺畅了,经济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会城河如此,北街港如此,新宁铁路也是如此。


会城作为一个小县城,内源性的经济资源不足,这个决定了要参与到珠三角乃至全球的分工合作中才有发展。上篇文章我到过了,会城是极度需要交通资源的。外部的资源没有配合,内部资源在交通上也没有用到位。


风水中强调“顺势而为”。顺势很重要,除了方向要正确,节奏也要对,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情。有时候太超前,没用,滞后也没有用,反其道而行当然就是大错特错了。伴随着冈州大道的修建,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建设南部并将办公楼搬迁到该处。这样的决策显然是十分的过于超前。超前的结果就是投入了得不到回报。

我们已经无法猜测当年的人的思维,是为了疏远上级的江门还是为了其他,要将办公地方修建在一个空旷的田野之中。办公楼要修建在南部的开发区之中无可置疑,只是为什么要这么南,其实到今古洲附近就好了。但更难猜测的是在一个如此空旷的田野竟然可以修建出一幢竟然不是坐北向南、面相群众的办公楼,要怎样的力排众议才能做到呢?办公楼的风水对里面的人的决策的影响是巨大的。办公楼风水不好,自然会影响到里面的人做出并不完全正确的决定。


七运,1984年到2003年,东水西山为旺财,西水东山为破财;八运,2004年到2024年,西南水东北山旺财,东北水西南山破财。90年代中在潭江边的开发基本10年之后才略有起色。投入的资源整整十多年没有回报这是一个怎样的体验?


七运期间本就应该向东发展,向东修路,江会融合;八运再沿着潭江逐步开发。潭江边优质的景观资源应该被利用起来。近山,滨水,东融,南进。

现在倡导山水城市,山有圭峰,水呢?会城人想念会城河的原因是,在城区能可以亲水的地方不过玉湖、葵湖,相较于邻近的蓬江区、江海区,有江门河,也有滨江大道;开平,潭江穿城而过,江边的广场是市民放松的好地方。


一个有档次的城市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明堂,这个明堂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例如北京的明堂是天安门广场,上海的明堂是黄浦江,广州的明堂就是以小蛮腰为中心的珠江,重庆是朝天门……江门原来的明堂是北街港,现在的明堂是东湖公园及五邑大学,并且地运的转移扩展到万达丰乐公园,开平是潭江,新会的明堂是不明确的。


会城近水却不亲水。偌大的潭江,除了在黄克竞大桥上堵车的时候,大部分会城人对她是十分陌生的。潭江边水边都用于建厂房,没有一道滨江/滨河的路及江边公园,让人没有放空自己的地方。前段时间,有个提问“XX有没有一个可以哭的地方”的话题很热,说得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山是给人新鲜空气,抒发过多的精力,河流更多的是给人放空自己、重新出发的勇气。在河边可以散步、跑步、放风筝;可以牵手、漫步、依偎,亲吻;可以看夕阳、星星、月亮;可以吃宵夜、买醉、痛哭;有这样一个地方,会让人有成长的空间。


在很多江门人的眼中,粤T号牌车辆开起来都很快、横冲直撞的,其实也是和山水有关。这些粤T号牌车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古镇、横栏、小榄一带,这几个地方都是平原,没有山,近水而不亲水。工厂的密度很高,竞争的压力很大,人不急躁才怪。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自然会缓和人的情绪。


城市的规划欠缺前瞻性,欠缺人文关怀。多年前,当局规划开建一个南湖,结果应该算是烂尾了。这个结局令无数人心碎。(近年枢纽新城的概念又被提及,南湖又出现在规划图上)


决策者很多时候做的就是为做而做,城市的规划大概就是:

需要一个学校,这里有一块地,就修在这里吧;

需要一个车站,这里有一块地,就修在这里吧;

需要一个楼盘,这里有一块地,就修在这里吧;

需要一个体育馆,这里有一块地,就修在这里吧;

需要一个开发区,这里有一块地,就修在这里吧;

……


如果我能穿越会20年前,我大概会提出这样的规划:

https://pic1.zhimg.com/80/v2-e32621618d4a70017551f34b05548fda_hd.jpg

原因是:

1、交通工业先行。打通连接江海区的道路,由南环路直连江海区的金瓯路,金瓯路有港澳码头,北上就是外海大桥。工业区设置在近东甲西甲一带,2004年前东边水是旺财,相比现在的城南开发区,一定有更佳的发展。


2、沿江建设滨江的路,我称之为潭江大道,2004年后西南方见水是旺财,因为工业先行,到了2004年后人民群众有足够的收入买房,滨江的房子可以卖一个好的价格。


3、在现在的三和大道东侧和新会大道以南建设属于新会的CBDZF及一众办公及商业中心都汇集于此。介于新城、旧城、工业、交通的中心,一切都顺其自然。也可在这建立一个符合会城定位的明堂。


4、至于临港的开发,港真,没有必要去大力开发。当本土经济都没有发展上去,搞港口是搞不过有行政及经济资源的地方。


2024年后的九运,地运转至北水南山是旺财的,北边见水的就是潭江南岸。届时会城区域开发基本完毕,转至潭江南岸的南坦岛、双水。这样的发展当然是更加合理。


五、江海发展


在新会区会城街道与中山的古镇之间的间隔着一个江海区,江门的国家高新区也坐落在此,现在高新区和江海区合处办公,一般叫高新区江海区。目前由江南、外海、礼乐三个街道组成。叫高新区也好,江海区也好,这个区的风水是很好的,也很简单。


高新区的几条干道都是东西走向,厂房办公楼直对这些干道,最常见的坐向就是壬丙向或者丙壬向,这两个坐向当然是很好的,旺丁不旺财或者旺财不旺丁,要么做走量的产品,要么做高价的高端产品,其实选对了定位,成功是轻而易举的。


高新区江海区要自身发展是比较简单的,做好交通即可。之前提及过人的活动半径的概念,说的是,人的活动半径一般就是半个小时左右,其实就是半个小时经济圈的意思。在此半径范围内,如果可以做到从一个商圈到另一个商圈,两地的经济就能链接、交流、发展。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一般能接受的交通时间半小时,或者距离56公里路程,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受到制约。


举个例子,在江海区的外海到古镇工作的人很多,麻园到古镇工作的人也是有的,但到了滘头,愿意到古镇的人就已经很少,其实直线距离就是增加不过1两个公里,但心的距离则不止。当然过去外海大桥的收费站的存在也是一个很大的窒碍。


如果高新区江海区区内可以做到30分钟、45分钟互相通达,这当然就是更好。我过去时常构想,二十年前修建金瓯路的时候,若向西延伸,穿过礼乐的新民,过去就是会城的冈州大道东与新会大道(原南环路)的交汇处,如果当初有这样的一条快速且高效的道路的存在,对于会城、高新区江海区来说肯定是极大的利好。


区内的发展机会。


高新区江海区的山就是白水带,水就西江、江门河水道、睦州河、龙溪湖。


七运,1984年到2003年,东水西山为旺财,西水东山为破财;改革开放之初的外海有过一轮的发展,但是纵有外海大桥,但是收费站的存在却窒碍了经济的交流,以及人的意识。当海州、古镇的灯饰起步的时候,外海、麻园也有零星的灯饰厂,但大部分都撑不到珠三角年票互认。


八运,2004年到2023年,西南水东北山旺财,东北水西南山破财。白水带以龙光塔为中心,西南面的就是麻园一带,这边就逐步成为江海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白水带东北的地区沉寂至今,当然东面的外海也没有太大的发展。至于商品楼的开发也是以龙光塔西南位置,银泉花园、天鹅湾、府西小区等等,这一带的发展将一直到2023年。


九运,2024年到2043年,北水南山旺财,南水北山破财。山的南边,即基本麻园一带、南山,可以预见2023年前基本开发完毕。北边见水的地方就是滘北、金溪一带。这一带的北边水可以饱览北街港、古猿洲风光,相关厂房变迁后这就是一个黄金宝地。白水带北麓一带也是能依山傍水得到发展。


高新区南边的还有新建的人工湖——龙溪湖,南边就是现在开始建设的孔雀城(江悦城)项目。可以预见这将是江海区的又一经济中心。龙溪湖南边还有另一个远期的人工湖的计划,那将是高新区江海区远期发展动力。


https://pic3.zhimg.com/80/v2-98485e5ffd9fed4dd8187dfee04f7e8a_hd.jpg
图片来自http://www.jiangmen.gov.cn/ 侵删


六、深中通道及珠三角新干线机场


在分析地区风水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地运的概念,如七运是1984年到2003年,八运是2004年到2023年,九运是2024年到2043年,这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说的就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地方发展的机会和趋势,这是我们分析一个地区发展机会的一个基本方法。


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大项目与此也是契合的。或者说结合这个地运发展的趋势也能估算一些项目的效益。当然如何这些项目不符合风水的角度,能发挥作用的几率也是很低的。


深中通道和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就是当下两个超大的项目。今天就马后炮说说。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市的大桥,是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全长24千米。


深中通道可以说是中山市区经济发展的一记强心针。地运总涉及山山水水,中山的山就是五桂山,大的水就是珠江口,其次是西江,再次是其他小的河流。说说中山市区发展的历程:


七运,1984年到2003年,东水西山为旺财,西水东山为破财。中山的东边是珠江口,符合东水旺财的格局。作为市辖区的石歧,背靠五桂山,依靠交通的便利(105国道、港口)及政策上的优势,率先发展,从东边的火炬开发区到东区、石歧、西区、沙溪,这一片逐步发展并稳定下来。


八运,2004年到2023年,西南水东北山旺财,东北水西南山破财。中山城区西南边是五桂山,按理说这是破财的格局,但在江东挂作用下,上述这一片区域的实业发展是逐步慢下了的,直到2016年基本完毕。从2004年起,整个中山的发展的动力以交通带动为主,国道省道沿线都有较大的发展。中山西南方见水的地方都是以西江沿岸为主,西江沿岸各镇也逐步发展,相对来说东部各镇发展则较为沉寂。


九运,2024年到2043年,北水南山旺财,南水北山破财。市区的南边就是五桂山,可以说经过八运的沉寂之后,中山市区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契机,而刚刚好深中通道也全线贯通,时间上是完全吻合的。


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山楼市价格的起伏完全是炒作深中通道的结果。显然过分炒作深中通道对经济并没有好的帮助。当然深中通道的作用也就20年时间。


在近段时间除了深中通道这一项目搞动房地产之外,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是另一个大的项目。


据悉,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新圩社区与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交界,主要服务珠三角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积极发展国内国际航空客货运输,设计吞吐能力为3000万人次/年,估算投资约为350亿元,计划到2022年建成投产。

https://pic4.zhimg.com/80/v2-70912cec656a1d08f6322e83af604e1f_hd.jpg


上面圈圈就是新干线机场所在的更合镇,周边是低矮的丘陵。这个机场是搬迁佛山沙堤机场,为佛山西部的高明提供一个发展的动力。高明东部是平原,拆迁的成本高,西部的更合镇都是山地,成本较低,并且处在四市的交汇处,北边是高要,南边是鹤山,西边是新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机场和地运的关系。


八运,2004年到2023年,西南水东北山旺财,东北水西南山破财。这一带都是山,平地甚少,基本上经济要发展是比较难的,高明的南边、西南边都是山,发展始终是比较吃力的。


九运,2024年到2043年,北水南山旺财,南水北山破财。以更合为中心,西江西岸的符合北水南山的地方就很多。


首先是整个高明地区,从荷城、杨和、明城到更合一带都符合南边有山这样的一个旺财格局,这一带率先享受到机场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发展始终是在高明的南边。


然后是高要区的南岸镇、金渡镇(北边有水)、白土、莲塘、蛟塘(南边有山),肇庆的沙埔镇(北边有水)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再然后是鹤山的宅梧、新兴的水台等地区都基本上能够享直接受到机场带来的经济机遇。当然其他地区如云浮、肇庆、江门等地都会有帮助,但不是那么直接而已。


可以说这个机场建成将极大的开拓了珠三角的边界,为西部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动力。




2018年8月20日 15:55
浏览量:0
收藏
丰毅马前炮    风水系列    珠三角西部风水及发展